“互联网”虽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但近期的“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却再一次将互联网企业推上了热门,这不仅是互联网企业自身面临的新挑战,也对互联网企业在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互联网企业,其生命力就在于高效和服务,但发展速度的过快、各种新兴技术手段的更迭也使得互联网行业各种侵权乱象丛生,无论是被动而为还是主动而为,稍一不注意就会官司缠身。而对以“效率为生命”的互联网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而言,某些侵权诉讼风险的发生可能会将其所有的努力都倒推回原点。因此,如何规避侵权风险、在侵权发生后如何快速反应也成为了很多互联网企业关心的问题。
互联网行业涉及的侵权分为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数据隐私、互联网内容两方面涉及的侵权诉讼风险展开。
1、数据隐私类侵权
对于“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来说,DAU(日活跃用户数量)/MAU(月活跃用户数量)成为了衡量互联网产品最核心的指标。很多互联网企业为提升数据绞尽脑汁,各种用户争夺战轮番上演,但也催生了很多侵权乱象。
(1)数据造假
具体行为:APP运营者为提高自己在某平台上的下载量以及活跃用户数量,或者商家为提高商铺在电商平台的排名及影响力,或者用户为增加自己上传视频、文章等在APP、网站上的点击量等,专门聘请第三方利用非法技术手段帮助其实现“流量作弊”。
目前法律层面对于数据相关主体所掌握的数据享有何种权利并无明确规定,但法院一般倾向于将上述第三方的行为视为具有不正当性,影响数据持有方的正常经营,其侵权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2)用户隐私、数据泄露
具体行为:利用新技术手段非法抓取或使用其他APP、网站等平台的用户信息、数据,或者APP、网站等平台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使用或泄露平台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等。
前者非法抓取或使用其他经营者平台的用户信息、数据等,一般会被法院认为属于“搭便车”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侵权事实发生;后者收集使用或泄露自营平台用户信息、数据的,无论是自身为之还是遭遇黑客攻击,企业往往难推其责,轻则面临处罚、停业整顿,重则可能会被吊销营业执照。
2、互联网内容侵权
上述提到互联网企业的另一生命力就在于“服务”,而服务的内容一般是信息、技术等无形产品,比如社交、电子阅读、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此类案件侵权领域相对集中,主要是涉及文字、音乐、影视、图片等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各类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纠纷。
在如今全民知识付费的时代,互联网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3、互联网侵权诉讼难
不同于普通民事侵权,由于互联网虚拟世界的特殊性,互联网侵权往往存在着侵权主体隐秘复杂、侵权成本低、扩散时间及规模大等特点,因此也造成了其在诉讼中的诸多难点。比如,管辖法院的选择、相关证据及财产的保全、侵权行为的鉴定、经济损失的评估等等,致使诉讼维权成本过高,且法院最终支持的诉请金额往往低于原告的诉讼请求。
4、法律建议
就互联网企业自身而言,严格、健全企业内部的风险合规体系,关注国内相关立法及行业动态,以规避侵权风险发生。但如果侵权行为已经发生,应当尽早寻求相关机构进行证据保全、损失评估、法律咨询等,以保留相关证据为后续维权和诉讼使用。